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职业导航» 心理保健篇--健全健康人格

自我心理保健从哪入手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2-11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具备了躯体自我保健的常识,这对预防躯体疾病,促进身体健康有很大的作用。如果我们同时也能具备基本的心理保健常识,那不仅有助于我们避免心理疾病,有助于我们与他人共享生活,而且能使我们的生命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心理保健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具备一些基本的健康理念
1.确立大健康意识
所谓大健康,一是指身心健康;二是指健康不仅仅意味着没有疾病,还意味着一种更为积极的身心幸福感,二者缺一不可;。按照我们以往的习惯,只要提到“健康”这个概念,我们想到的就只有躯体健康,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健康是一个大概念,它不仅包含躯体健康而且包含心理健康,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说到第二点,没有疾病只能是我们追求大健康的初级目标,具备积极的身心幸福感才应是我们大健康追求中的更高目标。有必要提一下,有时候心理健康比躯体健康更为重要。例如: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即使没有疾病也很难有身心幸福感。相反,一个身患重病但心理健康的人,却总是能有幸福的体验。
因此,能具备身心大健康当然很好,但如果不幸身患疾病也不要灰心,一是积极就医,使自己尽快康复;二是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心理保健,健康的心态不仅会对躯体康复起积极的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它能使人在逆境中保持乐观与斗志,并能极大地调动人的生命潜能。
2.要有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任的意识
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了把自己的健康问题交给大夫负责,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健康负有责任,因为很多危害大健康的因素是我们个人完全可以控制的,如保持良好与平和的心态,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工作习惯等等。不仅如此,得病以后,能否积极、主动寻找并配合医生也反映了一个人能否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凡是能负责的人,其康复一定比不能对自己负责的人要快许多,当然,这是假定两个有同样医疗条件的得同样病的人。
1970年代以来应用心理学中兴起了一门分支学科:《健康心理学》,其核心理念便是:在身心健康问题上,人应该对自己负起责任!
3.要有使自己保持良好心情的意识
也许很多人会说,谁都愿意有一个好心情,可是生活中让人烦心的事太多,怎么可能总是保持好心情?
生活中的的确确存在许多事件,但想来大家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两个面临完全同样烦心事的人,如下岗,一个泰然处之,另一个却惊慌失措,再看同样被领导批评的人等等,我们都会发现类似情况。
对此现象,心理治疗家有专门的表述:不是已发生的事件决定了人们的情绪,而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或评价(心理学上称之为“信念”)决定了人们的情绪或行为反应。
所以,关键不在于有没有发生事件,而在于我们是如何去看待、评价并解释我们所面临的事件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具备积极地看待并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先得具备一种信念,那就是:无论发生什么,都要使自己保持或迅速恢复良好的心情。
因为情绪先行。所谓“当事者迷”,就是因为情绪让他迷乱并且困惑,所以,他只有先调节好情绪,才能解决好问题。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具备使自己保持良好心情的意向,不仅可以降低其不良情绪的发生率,而且在面对问题时,也能较快恢复理性和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保健方法
1.认识自己,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宏观上看,自我认识是一辈子的事,因为人在不断地成长与发展,所以就会有对自己的不断的认识与发现。此处所提的自我认识,更多是从微观上谈,是指对自己的一些最基本情况的基本了解,包括:自己的身体特点,如外貌、躯体健康状况;自己的心理特点,如智力水平、性格、兴趣、爱好、能力、志向、抱负等;自己的身份特点,如家庭背景、自己的学历、社会角色、性别角色、人际关系角色等;还有自己具有哪些可以依赖的外在资源等。
有关自我认识的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不解决,人生中的许多问题都会受到负面影响。比如一个教师分不清教师角色与其它角色之间的区别,就很难做好自己的工作;再比如一个教师不了解自己的优势潜能,就很难有持续的成长;而如果他不了解自己的局限性,就免不了要走弯路。
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方式有许多种:自己反思,读书,读传记,观察别人以及与别人讨论,还有就是试错排错的行动中认识自己等等。
老师因为做的是面对学生的工作,因此,对自己的角色规范尤其要有明确清楚的自我认识与把握。
老师注重师德,有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教师的师德概括起来说就是:“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这八个字。
做老师的认真向学,努力教学,对学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这样的老师,收获的不仅仅是事业上的成就感,也有为人师表的自我实现感和来自学生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和钦佩,这些积极情绪对老师的心理健康自然有非常好的促进与保护作用。
日常教学工作中,老师不守师德,暂时还不会产生什么太严重的问题,但是在特殊情境中,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师生恋的问题。
我在学校做心理咨询20多年,参与过多起师生恋的处理,其中有两次学生方甚至采取了非常极端的自伤行为。
做老师的和学生谈恋爱,不是简单的一般男女的恋爱问题,他们除了要经历一般人恋爱都会有的各种情感纠葛,还会遇到一些与恋情无关的问题,比如权力问题。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中,学生是弱势方,在和老师的恋情中,即使其意识部分没有权力关系问题,但是在无意识层面,却难免不受影响,比如,学生方想要中断关系时,不能不考虑老师手中所拥有的会影响到自己前途的权力。在老师方,虽然意识部分不会想到权力,但是在无意识层面,却有可能对自己所恋爱的学生有各种偏袒和优惠,这样,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就不仅仅是当事学生(得了其不该得的),还有其周围的同学(失了不该失的)。
例如有一起师生恋中,来做咨询的是当事学生的同学,他们的情绪反应是:不仅仅觉得不舒服,而且还感觉害怕,害怕老师因为对那个学生有恋情,而把属于自己的机会给剥夺了,或者因为老师与那个同学有恋情,就会偏听偏信那个同学的一面之词。
……
师德说起来是一种职业道德,但是对老师和学生,却都同时具有非常重要的心理保护功能。
因此,做老师的守师德,既可以保护其不因为工作而出心理问题,又可以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2.确立目标,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可以在一张纸上按重要程度递次写下自己最想实现的五个目标,然后从第一个目标开始,逐个问自己以下问题:
“这真是我自己想要的目标吗?”
“这个目标能带给我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吗?”
“这个目标符合我的主客观条件吗?”
“如果没有外界的压力,我会要这个目标吗?”
“如果不是为了虚荣或面子,我还会要这个目标吗?”
自问以后,把不是你自己真想要的目标删去,然后认真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把它写下来。
就教师而言,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些什么,是做教书匠还是做教育者?是仅仅教书还是不仅教书而且育人?
当然,现在的社会风气很浮躁,能够抵御环境诱惑,做自己想做和能做的事,也同样要付代价,比如被亲友误解、被环境压制或者诱惑等。但不论做自己还是随波逐流都是要付代价的,两种选择间的差异在于:随波逐流关系到你当前的状况,而做自己关系到你日后长远的发展与快乐。
人生的目标有大有小,“一生平安”、“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建功立业”等都是人生目标;另外,人生的规划也有长有短,我们不必要求自己立刻就作出太长远的规划,但至少要有个三年或五年规划,那种方向性会使我们感觉塌实并且充实,并且也有助于我们积累成就感。
在为自己确立目标时,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清楚自己能够做什么,这涉及到对自己主客观条件的了解。人有无限发展的潜能,但潜能分布是不均衡的,我们要尽可能地发掘自己的优势潜能,扬长避短。二是清楚自己的目标与社会利益有没有本质上的冲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的良知系统已发育得较为成熟,选择损害社会利益的目标,除了可能被绳之以法外,还要付出种种心理上的代价,如不安、紧张、担惊受怕、自责等。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扩展的“健康”概念应能给我们以启发:“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
当然,人对自己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也许在现有目标上工作一段后,你对自己的潜能又有了新发现,那就有必要为自己设计新的更高的人生规划。
环顾四周,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是那些目标明确并且脚踏实地为之奋斗的人,这从我们身边的各个年龄层次的老师身上也可以看到。一个知识分子,如果没有事业上的成功,他是很难有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的。而要有事业上的成功,就要早做规划,早订目标。
3.专业上精益求精
就工作而言,再也没有比专业上的过硬更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了。做老师的,在做人和做事上能够“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楷模;在教学中能够深受学生的欢迎,这样的老师,会因为事业上的成功和学生的钦佩而产生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而这正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能建设性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各种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它们是与生俱来的,不存在好坏之分,但是满足需要的方式却有优劣之别。有的人以破坏性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结果使自己陷入困境,比如以体罚学生的方式树立自己的威信或者以搬弄是非的方式去解决人际冲突。
而所谓建设性地满足自己的需要,是指用那种能使自己进入良性循环的方式去满足自己,比如通过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去获得学生的尊敬或通过良好的沟通去解决人际冲突等。
有必要指出的是:“需要”不是“愿望”。很多人感觉痛苦,并不是他的需要受挫,而是他的愿望受挫。比如做老师的能够被大多数学生喜欢和尊重就非常好了,但是他非要求自己被所有的学生喜欢和尊重,如果他因为这个愿望不能被满足而不快乐甚至痛苦,那么需要调节的就是他的愿望。如果他去看心理治疗师,心理治疗师首先要做的是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愿望不合理,然后就会与他共同商讨改善他的完美主义倾向的方法。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老师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现在正受到环境的挑战,不仅师道尊严几乎已不存在,甚至连老师批评学生的权利也需要上级领导特别赋予。互联网的存在使老师作为学术权威的形象不再存在,而信息泛滥的现状又大大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中国现代化的飞速进程等多重原因,一个老师要在今天的社会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已经不那么容易了。在这样的现状下,老师尤其需要学习具备建设性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
5.能与自己和他人友好相处
对自己友好就是不苛求自己,不用完美主义的标准要求自己。就是能以喜悦、欣赏的态度接纳自己,并在此前提下以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的方式发展自己。
以下介绍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心理保健操。
(1)每天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出至少三件能让自己微笑的事;
(2)每天在自己做的事中找出三件值得自己夸自己的事。
有一种说法,一个新行为倾向可以在21天中形成,并在90天中固定下来。心理保健和躯体保健一样,是需要行动的。如上述致力于培养人自爱和自信的心理保健操也一样,是需要我们坚持一段时间才能有效的。
(3)每天主动做至少两件能使自己快乐的事,既使小到为自己买个小零食都可以。
按照心理学上的交互作用原理,两极情绪不可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人不可能同时既痛苦又快乐。所以,经常做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会有效抑制负性情绪的发生。
(4)如果自己确实做错了事,只允许自己难受一天,然后就要振作起来去做该做的事。
对他人友好指不苛求他人,能容忍他人的弱点,发掘他人的长处,能和他人友好合作,共享生活。这不仅可以满足我们与人交往的社会需求,使自己多一份好心情,还有助于我们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6.能保持开放的心态
这首先是指能敞开心扉面对世界,让欣赏和选择多于批判和拒绝,这能使我们与世界保持良好的接触与交流,也有助于保持心情舒畅;其次也指应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否则不要说成长与发展,连生存都会出问题。
7.注意躯体健康
身体健康的人通常精力饱满,这不仅有助于其处理与应付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人得以享受生活与工作的前提。一个总被躯体疾病折磨的人,既使他很坚强,他的生活质量也会大受影响。所以,躯体健康对人的心理健康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要保持躯体健康,就要从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健康的生活习惯入手(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评价认为人的健康获得,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60%取决于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所以,一个人完全有可能通过选择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获得身心上的健康。
8.善于创造性地享受工作和生活
工作乐趣是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其它两项是生活与感情),工作同时又对我们享受后两种乐趣提供了物质条件。要能享受工作,就要尽可能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暂时做不到,就要努力去学习喜欢自己现有的工作。
要能享受生活,首先需要学会区分生活与工作这两种角色,并处理好其间的关系。要知道,地球缺了谁都依然会转动,但我们自己和亲友缺了我们,生活质量就会下降许多。
其次,每天都要给自己留一个仪式性时间,这个时间可长可短,长到一个小时,短到20分钟,这个时间中,让自己独处,做一件自己做了会高兴的事,比如听音乐、看小说等。
最后,还要学会富有创造性地休息。比如尽可能多接触能使自己快乐的事,具备广泛的生活乐趣,有一些与专业无关的兴趣爱好, 做些多年来想做却总抽不出时间来做的事。还要为自己留出能使自己更新、成长、补充能量的时间,如通过各种方式给自己充电,做一些能让自己放松并且快乐的事,读一些与工作无关但能帮助我们成长的书。
9.不断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心理学上有一种观点:很多时候人们的情绪受到困扰,甚至积郁成疾,实际上只是由于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想避免心理问题,做好自我心理保健,就需要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而具备此能力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练习一题多解,也就是不论面临什么问题,都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做决策的时候还要注意,任何解决方法都是有利有弊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的,生活中存在许多意料之外的无法解决的不幸事件,比如死不能复生,这样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此时就需要我们去转变我们看问题的方法。死虽不能复生,但是,死可以给生带来很多感悟,从而让生者能更好地生。面对这类不可逆的事件,我们能为自己做的最具建设性的事,就是正视现实,学会忍受痛苦,把自己的能量用到有意义的、能使自己摆脱痛苦并且有助于个人成长的事上。将痛苦转化为激励自己成长的资源,我们的痛苦就没有白受。
做老师的,问题解决能力越强,出现心理困扰的可能就越小。
10.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我们要具备社会支持理念。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需要彼此支持共同发展的。我们还要了解,人有助人的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助人会使助人者也感觉快乐,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亲密程度。要懂得区分社会支持系统中不同关系所具有的不同功能。有时候人们求助失败,不是因为他没有社会支持系统,而是因为他不懂得区分远近亲疏。对别人的支持,我们要有感恩的心,要懂得感激和回报。我们既要具备利他与助人的精神,又要学会量力而行。每个人的能力都有限,实在帮不上忙时就要及时、明确地告诉别人,以免耽误别人的事。
现在学校有专门为教师设置的“教师促进中心”,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在那里,我们不仅可以寻求业务上的帮助,也可以寻求情感上的支持,在那里,我们不仅可以成为寻求帮助的人,而且可以成为给别人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人。我们要学会借助“教师促进中心”的力量来促进个人的成长。
11.在必要时懂得寻求专业帮助
前面大多谈的是自助和向亲友寻求帮助。但是当这些都不能帮助我们解除困扰时,我们一定要去寻求专业帮助,换言之,要去向心理治疗师求助(如果家属病到了缺乏自知力的地步,我们就要带他去看精神科医生)。
很多人对此有顾虑,总觉得看心理治疗师是很丢面子的事,总怕因此而被人说成“有病”或“不正常”。我们前面已谈过,世界上根本不存在100%正常的人,即便是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也一样。更何况,出现心理问题常常是一个人面临着成长的转折点,因此只要有效处理问题,心理危机就会成为心理转机。
所以,我们不必有顾虑,如果总走不出困惑,就要尽快去向专业人员求助,那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就各大城市而言,我们可以考虑选择去专科医院(精神病院)或三级甲等医院挂“心理门诊”号。
有必要指出,心理治疗师和躯体医生一样,没有万用灵丹妙药,所以我们不能指望去医生那几次,就解决一切问题。心理治疗师能为我们做的是:帮助我们调动我们机体自身的自愈潜能,使我们学会借助自身力量恢复健康。此外,心理治疗师也各有专长,如果你在某个医生那看了一段时间后仍一点儿不见改善,你就要考虑换个医生。其实,这和看躯体疾病一样,如果医生没看好你的病,你需要质疑的只应是这个医生,而不应是医学。
前面提到一个好的心理治疗师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更注重帮助我们发现并实现自身的潜能,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但是,能为我们做到这点的并非只有心理治疗师。如果我们能够自己为自己做到这一切,使自己得以成长和发展,得以充满幸福感地享受生活,那我们就成了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而且一定会是最好的。因为没有一个心理治疗师能比我们更渴望了解我们自己,也没有一个心理治疗师能比我们更急切地想要实现我们自己。更何况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都如同躯体一样,存在着极为奇妙而又神奇的自调节功能,只要你有心去寻找去体验,你就能得到它们的鼎力相助。
“哪里有愿望,哪里就有道路”,所以,我们一定能成为自己的最好的心理治疗师,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有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识和愿望!